「文化對談是對抗所有極端主義最強大的武器」
讀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我真的很好奇伊斯蘭世界。
一個文化(宗教)一定有它迷人的地方才會有這麼多的追隨者。
可能只是花言巧語,可能是真有其事。台灣作為一個偏西化的國家,從小對回教的想像也是西方提供的。
我想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宗教。是一個偉大的經典被白人汙名化了還是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如何走到如今這步的,聖經富含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那古蘭經裡面又寫了些什麼?
既然沒有伊斯蘭教的朋友,那就讓這本書來教我吧!
作者C. Power,基於處在這個西方世界與中東伊斯蘭對立時局的使命感,寫下了這本書。
藉由向著名的伊斯蘭學者 阿卡蘭 學習古蘭經而揭開了伊斯蘭教的脈絡與反思。
緣起
要點
--
西元622年,莫罕默德受天使加百例(Angel Gabriel)啟發,由佈道時受真主啟示的6236篇詩篇組成古蘭經。
處於一個多神信仰的社會,伊斯蘭身為一神教,創始之初並不順利還被追殺。於麥加附近的麥地那建國,最後光榮回到麥加。
老實說起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所信奉的是相同的神---造物主、真主阿拉、萬物主宰。彼此之間的基本理念、故事背景也都是相通的。
伊斯蘭教的信徒認為聖經中諭示了穆罕默德的出現。並認為真主會在不同文化或不同時間降下先知來啟發人們。其中列出的五大先知依照時間順序為 諾亞、亞伯拉罕、摩西(對,就是分紅海那個)、耶穌、穆罕默德。
講到這一定會蠻好奇
"阿既然信的是同個神,那現在吵這麼兇,又恐怖攻擊又戰爭的是怎麼回事?"
這其實就要說到古蘭經的書寫方式與近代伊斯蘭國家的形成過程。而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明的話,就書中所說,就是盲從。
書中提到,許多當初的伊斯蘭將領,原先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為了與蘇聯進行代理人戰爭所培育、扶植出來的。這些人經歷過系統化的軍事訓練、演說技巧的打磨。在冷戰結束之後這些為了冷戰而培育的人才們就這麼被忽視了。
--
說說古蘭經的書寫方式吧!
和一般宗教聖典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將宗教編織到人們日常中的信仰。 在日常中感恩真主阿拉,並在生活細節中遵守真主所給的啟示。
伊斯蘭教徒很幸運地可以搭配穆罕默德的日常生活細節(即聖訓),來學習實踐古蘭經中的理念。
對於教徒來說,由於相信先知的虔信精神,因此遇到類似問題時遵照先知聖訓中的處理方法可以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
在穆罕默德死後,由古蘭經與聖訓組成了自古以來的伊斯蘭法學系統。構築出伊斯蘭國家的法律與教令等。
然而,伊斯蘭界的四大教派,出於解讀、簡化與彼此競爭,反而使宗教變得嚴苛了許多。
未研讀或了解古蘭經脈絡的人們,相信出身自穆斯林學校的學者,認為他們的解讀,他們提出的教令就是古蘭經的意思而赴湯蹈火。而其實,有時候根本就找不到他們所宣稱的那條經文或聖訓片段。
記得前面提到的,鉅細靡遺的聖訓嗎?
裡面記載的事件大至部落之間的戰爭,小至先知與老婆之間的爭吵都被詳細的記錄了下來。
如此無所不包的至高之書,理所當然各界的人可以從中擷取支持自己論點的部分。
而展現權威性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引用這本聖典禮的句子摟!
就跟古代的大臣引用詩經裡的句子那樣。
所以,最可怕的,就是把局部性的結論移花接木 或是 斷章取義扭曲原本的意思。
也就形成了誤解。
--
伊斯蘭常見的誤解。
在看這本書之前(其實就是全面接收外界對伊斯蘭的塑造),會覺得伊斯蘭就是個 易怒,女生如奴隸的代名詞。
從書中可以發現不少相當激進的句子,比如號召教徒去和惡魔的黨羽作戰,比如猶太人是狗是豬之類的話。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主要就是經文與事實脈絡間的聯繫消失了。
1.殺戮詩句-與惡魔的黨羽作戰
「以物配主者」,在哪裡發現就在那裡殺戮他們(古蘭經章節9:5)
這絕對是整本書裡爭議最大,引用最廣泛的一句話。
以物配主,簡單來說就是崇拜除了真主以外的東西、神,是伊斯蘭教中的大罪。
整段其實長這樣:
「以物配主者」,在哪裡發現就在那裡殺戮他、俘虜他們、圍攻他們,在各個要隘偵候他們。 如果他們悔過自新、謹守拜功、完納天課,你們就放走他們。真主確是至赦的,. 確是至慈的。
可以看出這段殺戮是有但書的,後面這段其實軟化了前半段的肅殺之氣。
而考究這段話的背景可以發現,這則經文起因於當時穆罕默德所率領的部落正與周圍多神信仰的古來須族作戰。
而開戰原因是古來須族不允許、干擾穆斯林進行禮拜。
所以這裡的以物配主者,其實是個代名詞,代表這些干擾穆斯林禮拜的人。而不是一個條件,只要符合以物配主就該殺。
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一個穆斯林在西方機場有專門的禮拜間,在大街上禮拜也不會有人阻止。
穆斯林在西方國家其實享有很大的自由權。也完全沒有引用這則經文開戰的必要。
這就是本書主角阿卡蘭所大大提倡的脈絡。回歸到古蘭經文本與時空背景去思考經文的背景。
因為太多的誤解來自對經文的錯誤解讀。
此外,很多人爭論穆罕默德是個殺人無數的劊子手,而實際上,當初不足之間的戰鬥的規模都很小,最大的一場也就是死傷70人的規模而已。
再來看一個!
2.猶太人是豬
有等人曾受真主的弃绝和谴怒(指犹太人),他使他们部分变成猴子和猪,部分崇拜恶魔,这等人,他们的地位(在復活日时在火狱中)是更恶劣的,他们离开正道是更远的
猶太人、基督教、伊斯蘭都有所謂的安息日,也就是專心禮拜而不用工作的日子。
當時在Eilat漁村的猶太人在安息日前事先撒下漁網,以此來鑽安息日不能工作的漏洞,因此受到真主的厭惡。
寫到這裡可以發現,沒有搭配好解讀,古蘭經的經文如果只擷取片段的話,其實效果是很恐怖的。
3.不要和異教徒當朋友[2]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以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為盟友。他們各為其同教的盟友。你們中誰以他們為盟友,誰是他們的同教。真主必定不引導不義的民眾。 古蘭經 第五章51節
當時由於猶太教不承認穆罕默德為先知,加上多神信仰的古來須族的不斷迫害。真主希望伊斯蘭之間彼此團結,不要尋求其他宗教的庇護,也不要洩漏有關伊斯蘭如先知所在的機密。
其實在聖訓當中,穆罕默德一直在尋找與猶太教與基督徒和平共存的方法。並沒有要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絕交的意思。
4.割禮
割禮指的是某些地方習俗會在女子成年後割除其陰蒂。
必須強調的是伊斯蘭沒有宣揚也沒由貶低這個習俗。
基本上只要是不違反以物造主、不影響公平正義的習俗伊斯蘭是不會多加干涉的。
5.一夫多妻
在伊斯蘭教,只要丈夫能提供每一位妻子獨立的房子跟平等的照顧就可以娶多位妻子。
有人說這是一種男性自肥的規定(習俗)。
也有人說,這個制度其實是為了保護戰亂之下女多於男,大量寡婦的問題。
然而,阿卡蘭認為這個制度其實是在保護女性。
??????????excuse me?
邏輯是這樣的。
伊斯蘭其實信放的是人性本惡需要約束、控制的那套。
既然男生很容易愛上他人。
那麼把有實無名的部分公開來比起隱藏起來會給女生們更大的保障。
同時,在迎娶時男生所給的聘禮歸女性所有。
因此在結交新的妻子前男性也會去多加思考。
6.家暴
古蘭經第四章34節是許多伊斯蘭教國家正當化家暴的依據。可以說是最出名的一段經文了吧!
這也是我覺得蠻奇怪的一段,經文中 在家裡丈夫是妻子的監護人,如果妻子不順從的話,丈夫必須先規勸,跟雙方父母親戚討論,分房睡,如果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才能打她。
而打還有細分,不能在憤怒的情緒下,不能在身上造成明顯的傷痕。只能輕輕地打來提醒她。
我覺得最讓人奇怪的就是最後這模寧兩可的定義。
輕輕彈一下耳朵或輕拍一下手臂跟沒打是有差嗎?要不就規定不打,要不就規定打,如果都同意你打了,又只能輕輕打,所以其實是在反家暴?
總之,阿卡蘭認為,如今伊斯蘭家庭裡的家暴事件都不符合古蘭經中的規定。
彈性
我記得大學的時候我出識一個法律系的朋友,我很天真的問她:诶所以法律系在唸什麼啊?背法條嗎?
後來我才知道,法律系在學的很大一部分是對現有法律的詮釋、以及案件中的爭論點(爭點)進行討論。
當初的天真現在想想真是覺得丟臉。
明明是同一段文字,各門各派卻能延伸出截然不同的解讀。
而伊斯蘭盛典古蘭經也是如此。
阿卡蘭的伊斯蘭教是親和有彈性的,女性可以上清真寺,不一定要戴面紗
禮拜時不一定要戴禮拜帽,女性可以留短髮
聽起來跟我們所知的伊斯蘭大相逕庭對吧!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也不過是一個比較開明的解讀罷了!難以影響大局
所以現在的重點是
為什麼這個人的意見這麼重要?
原因就在他的看法回歸到了古蘭經本身
回到了所有法學的源頭
先知說這句話的脈絡與先知的所行所為
進行查證、考究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女性不能上清真寺
當然有些倡導女權的女性主義者會反對這點
阿卡蘭也反對這點
那說服力的基礎在哪?
原來第四章婦女章裡女性因為必須照顧小孩或照料家務
是可以選擇不上清真寺禮拜的
要是把照料家務的同時又同時必須履行所有的社會責任,那豈不是很忙碌?
因此,第四章婦女章其實是在保護女性
讓他們能從眾多宗教儀式中喘一口氣
只是穆斯林女性原本存在的選擇性,漸漸的,慢慢的就被誤植為不能去了
為什麼女性地位會這麼低的問題,我很喜歡書裡的這段引語,一段與猶太教相關的引語
Rachel Adler 'The Jew Who Wasn't There' : "正統猶太教對女人、兒童和奴隸的免責,使這三個族群成為邊緣猶太人。意味著他們被排除在多數神聖象徵之外。對男性猶太人而言,這象徵使時間變得神聖,使它的存在變得神聖"
所以我認為
作為一個強調虔信精神的宗教,因為穆斯林女性的選擇性上清真寺禮拜,喪失了神聖性
加上伊斯蘭偏父系的傾向使得女性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然而,書中也強調如今西方女權平等許多的社會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華人社會童養媳與男尊女卑的部分已不需要贅述
西方世界女性到了20世紀才有投票權,英國到了1900年女性才有財產自主權
因此
在批評伊斯蘭食古不化女權低落的同時
我們也不能忘記如今社會女權的得來不易。
宗教認同
另一個我覺得值得注意的點是。
我們常常容易過分注重表象或象徵
比方說
嚴格遵守面紗或禮貌的規定
或者甚至在禮拜帽或面紗上加以裝飾
好像符合越多項規矩
就越能表示自己是屬於虔誠的那群穆斯林
就像在勾代辦事項那樣
而往往一個被稱為虔誠的穆斯林
重點不在面紗有沒有配戴好
而是在對真主發自內心的虔信
解讀舉措背後的意涵
而不僅僅是盲目的遵守以表示虔誠
為什麼女性要戴面紗
阿卡蘭認為是為了降低女性的誘惑
使人與人間更加和睦平和
那麼裝飾面紗是不是反而背道而馳了呢?
[以上內容僅個人讀書心得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1]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Carla Power 出版社:八旗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